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新港報告美育高端論壇2024年第四講

“站在大地上!——談談現象學的思想姿態”精彩開講

2024-06-19  點擊:[]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缔造力和PP电子素养,2024年6月13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携手PP电子社会科学学院,在创新港乐成举办了新港陈诉美育高端论坛第四讲。本次论坛特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教授莅临我校,带来主题为“站在大地上!——談談現象學的思想姿態”的精彩陈诉,旨在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综合素质。王俊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剖析了现象学的焦点思想,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现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次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妥建清教授主持,PP电子学院副院长张勇教授、PP电子学院哲学系主任王嘉新副教授出席本次论坛。



作爲論壇主持人,PP电子學院哲學系妥建清教授在開場致詞中首先介紹了新港報告美育高端論壇爲實現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五育並舉的重要意義,並爲王俊教授的到來以及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和列位負責准備事情的老師們体现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與此同時,介紹了本次論壇的主講人王俊教授在現象學、當代歐陸哲學、跨文化哲學以及非洲哲學等偏向的研究结果,以及以現象學的思想姿態對我們重塑日常經驗的啓發與意義。

讲座伊始,王老师以奥地利新学校体系革新运动为切入点,引出了本次讲座主题 “站在大地上”(Bodenständigkeit)这一要害词的来源、重要性以及与哲学的紧密联系,强调其是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体现,与现象学的基本姿态一致。Boden指大地,ständigkeit是站在大地上的这种属性。这个词来源于奥地利新学校体系革新运动(work education),是这项运动的口号。这个口号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隨後,王老師從羅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的《現象學導論》中的三個基本形式結構角度,解釋了現象學的研究對象。現象學的研究主體是現象,現象是發生的過程。王老師以意識的意向性爲例,分別從部门與整體的結構,在場與缺席的結構以及多樣性中的同一性結構出發,講述了人的建構能力,指出現象學是描述一種建構的過程,即從部门建構整體,從在場建構缺席,從感知的多樣性中建構同一的對象。但這種建構不是隨意的,建構與生活世界密切相關。我們之所以能建構出一樣的東西,是因爲我們有配合的生活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現象學強調我們要處在生活世界之中,也就是站在大地上。



講座的第二部门,王老師闡述了胡塞爾“生活世界”看法的重要性,指出在胡塞爾那裏,“生活世界”是蘊含可能性的大全,是一切意義構建的地基,是與海德格爾的“世界”、“大地”相統一的。並從“生活世界”視角強調了認知的整體性與開放性。現象學的“生活世界”所指的是包罗自然和文化的“周圍世界”。王老師指出這一看法是針對“科學世界”而言的,“科學世界”強調一種直接的對對象的掌握。胡塞爾現象學之所以強調世界的“生活”特性,在于跟20世紀的科學意識形態進行區分。王老師講到:“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就意味著關注我們置身于其中的曆史、傳統和文化,將之視爲一切意義建構和實踐的視域,以此來對抗客觀主義視角下的世界異化和自我異化。”在現象學與科學的關系問題上,王老師指出現象學並不反科學,僅僅是克服技術的意識形態,即技術的絕對化。從認知角度講,科學的認知方式不是唯一的可能性。認知是開放的,是一個不斷建構出對象的意義的過程。



與此同時,王老師也通過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對于“世界”的理解強調了生活世界的先在性。在存在論的層面上,生活世界是絕對先在的前提,是一種存在信仰。指出作爲配景的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不行懸擱的。如果現象學的存在是一種“關系設定”,那麽這種設定就是在生活世界中展開的。關系就是意義。梅洛-龐蒂認爲“現象學的全部努力都在于重新發現與世界的天然關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通過對比科學與哲學的研究路徑,王老師指出現象學爲哲學開辟了新的領域,新的研究使命,挽救了哲學的危機。現象學重建“世界形而上學”的意圖,並非是重新以某種古老形式的“本質主義哲學”去克服懷疑論和虛無主義,而是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不斷對基本進行回問(Rückfragen)和反思。胡塞爾明確指出,境域化世界和主體建構的“發生”是以“存在”的有效性爲保障的,而在現象學中,這種“存在”被呈現爲存在物之間的“指引關聯”(Verweisungszusammenfassung)。

講座的第三部门,王老師講述了現象學的另一個特征,即“未完成”的現象學。王老師列舉現象學家對現象學的理解指出現象學是開放的、逾越的。在傳統的形而上學中,現象學不僅是認識論,也包罗本體論與存在論。現象學講人的特殊性,主體的特殊性以及個體經驗的特殊性,這也是“站在大地上”所呵護的。現象學也是二十世紀PP电子精神的體現。王老師從人的本質問題研究曆史維度表達了對人研究的轉向。在傳統的形而上學中,人的本質是被確定的,啓蒙運動後人的本質是理性,但從20世紀後,對人的理解實現了轉向。人是開放的,是可能性的彙聚。現象學的“未完成”在于人的無限可能性。基于此,王老師強調現象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或具體的哲學問題,而是一種思想姿態。

在論壇第四部门,王老師從當下出發,指出在當今不斷加速的技術時代,現象學及“站在大地上”的思想姿態對我們的意義仍是重大的。首先,王老師從時代問題整體層面表達了“站在大地上”的現象學姿態對時代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現象學面對時代問題的批判性。王老師指出“站在大地上”通達了人類一切實踐行爲及其曆史成就,從整體上規定著人的存在本質。以“站在大地上”爲思想姿態的現象學就是面對這個時代的批判性哲學。王老師通過講述胡塞爾《邏輯研究》的寫作配景指出哲學始終反映時代問題,理解時代問題對于研究哲學問題是须要的;強調現象學的批判性,其是對這個時代特有的人類自身理解和相應的科學主義觀念的批判和反思。其次,王老師從當下技術生活的現狀出發,從對加速的技術時代中的具體問題和批判出發,指出我們應該以“站在大地上”的姿態,從個體與宏觀兩個層面重建日常經驗。王老師以對色彩的感知爲例,提出要重塑人性化的整全感知;談到人工智能領域中的“深層意識”的重要性,指出人與機器的區別在于“遺忘”,人的特殊性在于其與世界的緊密的互動關系。

講座的最後,王老師總結點明主題:“站在大地上”是現象學的思想姿態,強調回到日常經驗,爲個體和人類生存建構新的意義系統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講座深入淺出,緊扣時代發展主題,激發了校內外師生的熱烈討論,在報告互動環節,來自差异院系專業的同學們就胡塞爾所謂“如科學般嚴格的哲學”中的“嚴格”具體內涵、胡塞爾與康德的在認識論層面的關系、如何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待色彩本質等問題與王俊教授展開了深度的交流。王教授針對同學們的問題一一解答,指出“嚴格”是一種認知的完整性,這裏的“科學”不是自然科學,而是自然科學的奠基;指出現象學所謂的“實事”是指認識經驗,在這個層面上肯定了胡塞爾與康德在認識論上的相似性;對于顔色的本質問題,王俊教授認爲色彩是一種感知,現象學更多是從描述要领上討論色彩,且強調色彩與主體性密切相關。

論壇最後,PP电子學院副院長張勇教授代表研究生院向王俊教授表達了誠摯的感謝,爲王俊教授頒發紀念證書,並與在場嘉賓合影留念。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