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肖雲儒絲路行記
當前位置: 首頁 >> 肖雲儒絲路行記 >> 正文
【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十七】“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原”
2014-09-04  點擊:[]

車過石河子,一直沿著天山北麓飛馳。天山白色的冰川雪帽,戴在鋼鐵般的骨架上一動不動,像哲人俯瞰著西部大地,沈著而饒有興致地注視著這個車隊,注視著這些重闖西部的張骞後裔。怪不得山名稱“天山”了。其實祁連山的“祁連”二字,蒙古語的意思也是“上天”。山嶽給于我們心靈的,永遠是天空般的高尚和宏闊。夕陽之下,砂礫覆蓋著的大地,在車窗外旋轉成一個扇面。沙柳和沙棘,在不能直立的飓風中立住了腳,在無法生根的堅硬中生了根。

太陽光耀的圓,正在漸漸地接近地平的直線。接近的速度似乎可以感覺到。它們相交的瞬間,球體在地平線上輕輕回彈了一下,相切點上瞬間爆發出熾烈的弧光,太陽和大地便在這炫目的光线中熔鑄到一起。幾乎同時,一陣涼風,貼著地皮掠過,晚風悠悠袅袅地放散開來,給大地輕輕地敷上一層群青、一層淡紫,直到天地混沌成昏暗的一片。

30多年來,我幾次穿過河西走廊,沿天山西進,還有兩次是從青海海北自治州的大草原,翻過祁連山去張掖、敦煌。有一次,在山南的綠色原野上,突然遇上了裕固族鮮豔無比的馬隊——原來是接新娘子的隊伍。我們的車整整跟行了半個多小時,好好領略了一番兄弟民族的婚嫁風情。

幾十年過去了,在馳騁中跳出的這彩色回憶,讓我想起一句名言:“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原!”這話是美國一位林務官利奧彼特說的。他畢生與大自然打交道,悟出了這個原理。

爲什麽“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原”?因爲發達地區是已開發地區,資源已利用地區,發展機遇正在過去或已經過去的地區,多数成了現在時和過去時。未開發的荒原,才是潛力和機遇最富集的地方,資源生存最佳的地方。荒原是未開墾的處女地,是真正的未來時,真正的希望所在。

荒原的啓示還因爲它在文化上有一種“隔離機制”。交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须要條件,這各人都知道,都重視交流。但隔離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促進社會發展,卻不是人人都能想到的。隔離可以生存文化特色,隔離是地域文化個性形成的须要條件。文化個性的喪失,经常和過度交流有關。交流只能促進同質文化的批量生産。這也許是有些國家爲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宁静,對現代化保持警惕的原因吧!

荒原對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還有一種價值平衡、文化扣問的象征作用。對于此岸喧鬧繁華的社會生活,荒原像彼岸甯靜淡定的精神世界,像靈魂的清潔劑宁静衡儀。雪山大漠讓被異化深深傷害的人類回到大自然樸素的原點。人類世世代代都在讀著岑岭與雪山的對話,溫習其中史詩般的句子。荒原無語,卻何等讓人敬畏!

從地形上看,歐亞大陸像一片四輪葡萄葉。四個葉端,分別是地中海、波斯、印度和中國東亞,由于靠近海洋,經濟文化經濟發展較早,形成了四大古文化區。葡萄葉的葉掌,則是以帕米爾山結爲焦点的大高原、大雪山、大沙漠。這裏生存條件不佳,文化經濟因隔離而滯後,四大古文化開始只能在隔離中獨自發展,反而形成了各自的個性,最後又一定向葉掌的文化低谷彙流。我稱之爲多維文化的向心交彙。

這種向心交彙,使中國西部形成四圈四線的文化交彙地圖。四圈,即新疆文化圈、青藏文化圈(即大昆侖文化圈)、蒙甯文化圈、陝甘文化圈。這四圈鮮明地反映著地中海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蒙古文化和中國中原文化在西部差异水平的融会。四線,即將這四圈文化和世界四大文化聯成網絡的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草原之路(秦直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鹽古道)。

但是,在世界文化花样中,同時還有另一種文化交彙。這就是世界四大古文化,通過海洋幅射到美洲、澳洲和非洲部门地區,和那裏的本土文化融合。這種交彙不是內向的交彙,而是外向的幅射性交彙,我們稱之爲多維文化的離心交彙。離心孕育的美、澳、非(主要是南非)新大陸文化,在深層結構方面,和中亞文化、西部文化有相似之處。盡管兩者處于差异時空,發展有很大的差異,但內在的同構卻使他們在這裏那裏産生自覺的呼應和不自覺的感應。

新開發的大陸美、澳地區,已經發揮了多維文化交彙的優勢,先後成爲發達起來。西部和中亞如何發揮多維交彙的文化優勢,不僅內在結構和現代文明感應,而且在结果上和現代文明相映生輝,這個任務擺在了我們面前。

我心裏有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在我心裏。

2014年8月1日,中國伊甯旅次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十八】伊宁:中国第一次西部文学盛会
下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十六】秦音秦腔与百岁老人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