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鏈接:http://sn.ifeng.com/jiaoyu/detail_2012_11/13/424507_0.shtml)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堅定不移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做到“门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爲我國的發展軌迹把了脈,對未來發展點了題,同時也給哲學社會科學事情者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務。我談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感想。
门路自信
一個國家走什麽樣的發展门路?從世界範圍來看,门路的選擇,是各國人民的權力,是他們對自身發展的曆史和現狀綜合認知之後作出的重大選擇。“二戰”之後,民族獨立、宁静發展是世界的總趨勢,我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選擇了社會主義门路。走這條门路,前三十年,我們開拓探索,交了昂貴的學費,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指導下,調整了治國方略和發展战略,開創革新開放新局面,從此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门路。這是曆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軌迹和經濟成就讲明,這是正確的選擇。
經濟成就增強了我們的门路自信,同時也將增強文化自信和實踐自信。這是因爲,中華民族的進取、憂患、自強等文化要素使得我們有信心、有勇氣罗致曆史教訓,擔負時代使命,掌握發展機遇,調整理念和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了文化自信,就可以繼續迎接發展门路上的任何挑戰。乐成地迎接挑戰,靠的不是什麽神仙天子,靠的是我們中華文化孕育的廣大人民群衆,是他們“摸著石頭過河”,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门路,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爲此,增強门路自信,說到底就是對人民群衆踴躍投身于革新開放實踐的強大生命力的自信。
爲了增強门路自信,我認爲,哲學社會科學事情者有時代責任去研究中華民族的發展曆史,特別是近現代發展史,革新開放的實踐史,認清我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门路的選擇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正確的選擇。向青年一代傳播门路選擇的知識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但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從中外各國的门路選擇及其發展經驗上擺事實,講原理,讓青年一代自己悟出门路選擇的邏輯,自覺增強门路自信。這就需要鼎力大举發展中西比較研究,包罗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各個方面的中西比較研究。
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各國紛紛放棄社會主義门路的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曾一度出現“曆史終結論”,認爲人類社會已經萬路歸一,只剩下資本主義一條门路了。這是理論錯覺,是片面價值觀使然,因爲它否認了人類曆史和社會現實的一個基础特征,即文化差異性。文化差異性表現爲信仰認同、價值取向、思想意識形態的選擇是民族性的、人民性的,所以應該是多元的。如今,承認文化差異性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基于這個共識,最新的全球化理念是一體化和本土化的結合、標准化和個性化的結合、國際性和民族性的結合。同理,最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也在經濟、社會、環境三要素之外增加了文化要素,強調文化差異性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础要素之一。所以,堅持文化差異性的理念,鼎力大举發展中華文化研究,提煉和創造切合時代要求的文化體系,是增強门路自信的重要研究任務之一。
理論自信
增强门路自信必须建设理論自信。所谓理论,就是关于研究工具的本质和内在变换逻辑的系统认识;而所谓理論自信,就是有信心和有能力建设、掌握、调整和完善这一系统认识。有了理论和理論自信,就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门路及其实践经验上升到抽象条理,作为中华民族的团体智慧和人类的配合精神财富流传开来,流传下去。从这一点来看,建设理論自信对增强门路自信意义重大。
如何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变换逻辑?这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事情者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而研究息争决这个问题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事情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预示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也就超出了国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不光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殊性、社会特殊性的本质,用本国人民听的懂语言、容易接受的方式从事理论表述,同时又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文化、跨社会结构的一般性本质,让世界各国的人民也听的懂我们的理论表述,进而愿意接受我们对中国门路及其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述。近些年,中央领导提出了“中国经验、国际表述”的任务。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将大大增强我们的理論自信,扩大我们的国际交流,提高我们跨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增强理論自信,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两个重大的理论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归纳综合和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殊性本质和社会特殊性本质。既然是中国特色的,那么它是具有文化特殊性和社会特殊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实践着的社会主义门路,是受特殊的中华文化要素和特殊的社会结构要素的制约而作出的理性的选择。那么,这些文化和结构的要素是什么?具体地说,占主导职位的信仰、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等文化要素是什么?今世中国的社会结构都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是如何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门路选择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精确的理论表述。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归纳综合和描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跨文化、跨社會結構的一般性本質。我們可以滿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特殊性和社會特殊性本質的理論表述,因爲我們走的這條门路是對中國人民負責的,不需要刻意地對別國人民或國際社會負責。但是,這不是國際共産主義的精神。我們畢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國家,有著國際主義的胸懷。這是我們的政治價值理性。同時,我們也還有工具理性,就是說,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來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必將更多地承擔參與國際事務、影響世界走勢的責任。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必須探討我們的乐成經驗的跨文化、跨社會結構的一般意義的理論本質。對這個本質的表述應該用國際看法來完成的,否则,國際友人和國際利益相關人就不明白我們的經驗的國際價值。在這方面,我們特別要研究國際流行或具有共議的理念。好比,市場經濟的理念、民主政治的理念、民間社會的理念、人的尊嚴的理念、文化能力的理念、社會資本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等等。不是說必須同意或委屈地接受所有這些理念,而是說要了解這些理念,區別我們的理念與這些國際理念的異同,從比較的視角來完成關于我們门路選擇和乐成經驗的理論表述。這是能夠爭取朋友、發展友好關系、獲得廣泛理解、減少不须要交流困惑的視角。
制度自信
门路自信和理論自信都最终体现于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表述不是几句空话,这一表述的落脚点是制度建设。制度是一个体系,包罗基本制度、主要制度、具体制度。我国革新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是我们正确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门路的结果,是对我国基本制度自信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是关于党的领导职位的制度。相信党的领导,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纯洁党的肌体,以革新开放的精神不停完善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领导治理方式,是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
從現代社會學的制度理論上看,有效的制度包罗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一是,有效制度基于社會文化認知水平,也就是說,有效制度所借以發揮作用的文化信仰、社會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具有廣泛的人民性,爲人民所接受,不接受的人應占社會的少數或極少數。二是,有效制度中的各種規範,包罗法規、條例、規定等等,不光是確定的,而且是相互兼容的,本質同一的,相互不發生矛盾或沖突的。三是,有效制度是制裁有力的,具體表現在道德制心而使大多數人不發生違犯制度的行爲傾向,执法裁行而使違犯制度的少數人繩之以法。
以上述三個方面爲標准,我們的部门主要制度和大量的具體制度,還有许多問題需要研究息争決。進一步增強制度自信,在實踐層面,我們的制度建設有多大提升空間?從哪些方面入手才气提高我們的制度的有效性?這些還需要我們廣大哲學社會科學事情者的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
邊燕傑,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院長、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終身教授,作爲外洋高層次人才曾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國慶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