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學科規劃與前瞻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規劃與前瞻 >> 正文
【學科前瞻三十年】馬文保:立足新時代,探索學校哲學發展新路向
2020-12-15  點擊:[]

非哲學專業人士看哲學,有兩點樸素的印象:一是每一個學科中最高的問題都和哲學彙通,但在什麽樣的問題上彙通其實並不清楚;二是生活中哲學似乎無處不在,生活需要哲學,但哲學到底有什麽用其實也不清楚,“百無一用是哲學”。我看哲學,有三個要點:一是“反思你的終極預設”是哲學的學科特征。哲學不滿足于直接地提出或接受一種觀點或看法,而要對這種觀點或看法進行追究和考察。二是哲學是一門“愛智慧”的學問,“愛智慧”是哲學的本質。這並不是說哲學自身沒有或不需要知識,恰恰相反,哲學作爲一門最古老的學問,哲學知識的众多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企及的;而是說哲學是要把知識轉化成智慧的一門學問,即哲學要把知識轉化成看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三是“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掌握時代精神是哲學的使命。差异的只是差异樣態的哲學完成這一使命的方式差异而已。時代精神存在于變革現實的時代實踐之中,更具體地說,存在于時代實踐的時代問題中。掌握時代精神要著眼于解決時代問題。哲學的特征、性質和使命決定哲學從來沒有離開過也永遠不會離開現實和時代而存在。

19世紀中葉始,馬克思在西方哲學史上掀起過一場哲學革命,真正克服了西方傳統哲學在主客二元對立的窠臼中掌握對象的純粹思辨的形而上學毛病,把對象置于實踐中來掌握。遺憾的是,哲學中的這場革命也只是開始于馬克思並終結于馬克思。現在“中國的哲學”只是介乎于西方傳統哲學和馬克思哲學之間,整體上處在一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尴尬境地。所謂“上不著天”說的是,現在“中國的哲學”上遠不及西方傳統的純粹思辨形而上學哲學的高度;所謂“下不著地”說的是,現在“中國的哲學”下無法真正掌握時代問題。21世紀“中國的哲學”乃至“世界的哲學”的出路在于,把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置于當代人類實踐中來掌握。立足時代問題,尋求哲學發展。

著眼上述大配景,西安交大哲學學科發展结构應放眼世界曆史的發展、立足兩個事實:一是資本邏輯普遍發揮作用、資本與社會主義並存的事實;二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改變著世界曆史進程的事實。這兩個事實正在改變著世界,也在改變著中國。離開這兩個事實,哲學難以掌握當今時代的精神,我們也只能步他人的後塵,或者用他人的話語說他人的事情,或者用他人的話語說自己的事情。掌握住這兩個事實,圍繞這兩個事實引起的世界和中國的變化凝聚研究偏向,組建研究團隊,既能兼顧PP电子和科學,又能利用學校工科之優長。在哲學與社會發展、哲學與新科技發展的結合中尋找並解決哲學研究的時代問題,是學校哲學發展的新路向。

爲了步入這一新路向,需要實現哲學發展理念的基础轉變:從“哲學of”向“哲學+”轉變,即從“把具體科學哲學化”向“從哲學視角考察科學技術發展、國家發展、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轉變,從而真正實現哲學作爲“時代精神的精華”的使命。

爲此,學校哲學發展應在加強傳統理論哲學(包罗史、論、著)研究基礎上,開拓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領域,占領世界哲學發展制高點。這些新領域的研究雖然很是活躍,但尚未形成絕對優勢陣地;也就是說,從整體水平看,各人尚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好比,人工智能哲學(特別是人工智能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資本哲學的當代形態研究都還處在起步階段,可以充实利用學校人工智能科學的優勢和哲學基礎理論的優勢,把人工智能哲學和資本哲學的當代形態作爲學校哲學未來發展的重點突破偏向。在傳統理論哲學領域需要進一步加強哲學基礎理論、德國哲學、信息哲學、身體哲學、價值哲學的研究,繼續強化已有優勢。

時代問題寓于時代現象之中,需要用哲學的眼光冷靜地分析,任何描述時代現象的做法都不行能形成真正的哲學思考。



個人簡介:馬文保,哲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一級學科負責人,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陝西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當代陝西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哲學學會毛澤東鄧小平哲學思想專業委員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哲學基礎理論、社會批判與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研究。在《哲學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10余項,出书學術專著、參編教材4部,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结果獎等10余項。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