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天水,橫穿隴東,向著永登、蘭州馳去。車隊編著隊在高速路上默默前行。這裏用“默默”二字其實是指外貌,現代先進的各種車載電子極爲完備,使得整個車隊成爲一個可以隨時溝通的活躍的整體。車內裝有對講微信、可視行駛儀,wifi。各車之間不光可以視頻聊天。國旅的頭車隨時指揮、管控整個車隊的隊列速度、偏向、避讓、行止,便15輛車一直保持編隊。空了,還相互調侃,出節目。《灼烁日報》胡斌主任建議專門開設一檔“絲路進行時”,專門報道車內情景和采訪。此議一出,經濟學家張寶通和我第一個中槍---要我們各講了一段關天經濟區和西部文化。陝西交通台女主持劉烨組織各車成語接龍,起時接不上則演出節目。我第一次參與這種自駕遊,想不到途中的車內生活會如此豐富。
林帶隔成的方塊條田漸漸少了,被漫山遍野駝隊似的山丘所替代。說是駝隊還真的不假,綿延到遠方的小山包披一身駝色的塵土,土圪梁梁上稀疏的叢生小樹,恰是駝峰淺褐色絨毛。這長長的駝隊緘著口,聚著力,無聲息地在西部大地上行走,向著遠方起起伏伏。
“風沙淹沒了風火台,塑造起曆史的駝峰。”我想起一首“新邊塞詩”中的句子,快到蘭州了!
公路開始與黃河或遠或近地相跟著,在地平線上竟無意中看到了水車。一部老式的黃河水車,在黃河浪的催動下,正象都市公園的摩天輪那樣在轉動,淋漓抛灑的水花土地播撒著夏日的陽光。那或许是一個景點,我想。在電氣化、電子化的今天,傳統的水車早已將自己的實用功效轉化爲審美和娛樂功效了。
蘭州因黃河而名,因黃河而秀。她有许多几何“第一”,是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多数市,有著中國第一座跨越黃河的大鐵橋,還有牛肉面、羊皮筏子,以及我下面要談的黃河水車,無不行稱爲中國第一。
水車,當地又名天車、翻車,它的出現改變了古代高處地塊無水可澆的糾結。解放前,甘肅境內的黃河上有三四百輛水車,河風順流而下,幾百輛水車呼呼轉動著,構成一道美麗而又獨特的風景。清淩淩的河水泊泊地流進幹渴的土地,發出旋律般滋滋的響聲,莊稼咇咇剝剝撥節,恰似音樂的節奏。土地和莊稼解渴時那種美滋滋的感覺,流進勞動者的心裏,真無法用語言表述,那味道肯定是甜甜的。蘭州也被人們稱之爲“水車之都”,水車使它在西部黃河擁有了面積不菲的水澆地。
蘭州水車是怎麽來的呢?
一說房貴最先引進水車。水車最初發明于東漢。到唐宋之時,“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水車广泛中原江南各地,也成爲文人騷客吟誦的對象之一。到元明時期,水車已被載入各種農書。水車傳入甘肅大約在明代。擔任過蘭州衛指揮使的房貴從南方引進了水車。房貴安徽廬州人,由漢中調任蘭州衛指揮使。他積極興修水利,在黃河邊築堤開渠引水,從老家合肥引進仿造了“天車”,安置在靖遠縣城北,稱爲“房家車”,人們紛紛仿效,水車便在黃河岸邊推廣開來。
一說段續是水車本土化的集大成者。是他使南方水車在蘭州大規模本土化。段續在明嘉靖二年進士及第,先後在雲南、河南、湖廣當官,後辭官回鄉。在湖南的日子裏,段續詳細考察了水車的構造原理,繪圖制樣帶回家鄉,一邊教書,一邊仿制。南方的水車是用竹子作的,蘭州沒有竹子。便以黃河邊木質厚實,不易腐爛的榆樹和柳樹取代。黃河水沖力大,便放洪流車尺寸,加大輻條密度。蘭州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15-18米。
段續的水車被稱爲“祖宗車”。他造的第一輛水車在段家灣的黃河南河玄门場河旁。教場河裏曾有十輛一組的水車,稱爲“十輛車”,光緒年間被黃河洪水沖毀五輛,剩下的五輛人稱“五輛車”。
水車讓西部幹旱地區的農業受惠不淺,一輛水車灌田多者達二三百畝,少則百余畝。清末蘭州水車達到157輪。解放前從青海貴德到甯夏中衛的黃河岸邊共有350多輪,1952年時蘭州還有252輪,總浇灌面積達到10萬畝。
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今天,蘭州黃河水車已經成爲旅遊的亮點,成爲古代中國智慧的印證,也是黃河風情的重要符號。想到黃河就這樣世世代代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兩岸的土地和子民,在感恩中平添了一分感伤。
2014,7,20,中國蘭州飛天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