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肖雲儒絲路行記
當前位置: 首頁 >> 肖雲儒絲路行記 >> 正文
【肖雲儒絲路行記之二十二】在丝路上打前站的乡党
2014-09-04  點擊:[]

今天在抵達塔拉茲途中,應東幹族協會會長安胡塞拐到陝西村去會陝西鄉黨。那裏有一個原生態的婚禮要我們這些老舅家來的人去體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何況是一百多年未見面的鄉黨,何況是離家鄉千裏之遙的鄉黨。我不禁想起岑參的邊塞詩《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40多年前,陝西回民在清政府的驅殺下,沿絲路西行,翻越天山走出國境,之後就杳無了音訊。直到百年後俄裔學者葛維達一篇關于前蘇聯“東幹人”風俗習慣的文章,透露他們是19世紀80年代定居中亞的中國陝甘回民的後裔,東幹族和陝西村才浮出海面。

他們一直深深地忖量著故土。早在1910年,曾有4個東幹族鄉黨繞道莫斯科、北京,克服許多困難來到陝西尋根問祖。1930年前後,又有7個人找回家鄉。當時的陝西戰亂加天災,民不聊生,加之民族隔閡還很深,沒人敢接待他們。回去後,他們傷心地說,鄉黨不認咱們了,從此失去了和老家聯系的信心。

媒體的報道,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那以後,他們和家鄉的聯系愈來愈多。1993年,前蘇聯回族協會副主席黑老五應邀參加了陝西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用隧道的陝西話在屏幕上給鄉黨贺年,成爲三秦大地的新聞人物。不久他們組織一批東幹族子弟來西安大學留學。巧合的是,黑老五的兒子在西安交大還聽過我老伴講的中國近現代史課程。

後來,我又有幸和回陝的哈薩克斯坦“陝西村”村長胡安塞一起吃過飯,互贈書法作品。我給他寫的是“三秦好兒女,中亞紮營盤。”(營盤村、新渠、哨葫蘆是東幹人在東亞聚後的三大中心。)他不會寫中文,卻用毛筆以俄語拼出一句陝西話送我,“東幹人把家鄉想紮啦”,後面的署名竟是“東幹族陝西村‘天子’胡安塞”。我吃了一驚,他笑著解釋說“咱那兒把領頭的都叫‘天子’呢!”

婚禮完全是老西安色彩。新娘清一色的清代古典服裝,鳳冠霞披,繡花旗袍,腳蹬緞子裹的木屐。她向牆而坐,背對各人,新郎不來不能在外人面前亮相。外圍坐一圈小妹妹,我想這是一種婚嫁民俗教育傳承的方式:你們將來也要象她這樣出嫁。婆家接新人的汽車來了,她披上蓋頭款款挪步車前。到了婆家門口,新郎出來,用雙手作望遠鏡狀瞄車內,夥伴們問:瞄見麽?沒瞄見。再瞄。如此者三,新郎大叫,瞄見啦,把帽子朝車上一甩。各人又喊“沒油啦沒油啦”,索要紅包好去加油,安胡塞代表婆家長輩、我代表舅家隨了份子錢。于是進門,拜堂,抹紅,開席。少頃,娘家人與新娘道別,人人抹著眼淚退場。新娘自始至終低眉順眼,面無笑容---就要離開親爹娘了,怎能笑得起來?到了新家侍奉公婆,又怎能不低眉順眼?

這一切就象百年前老西安宅子裏的場景,而又確實發生在萬裏之遙的當吟東幹族的陝西村裏。這不僅是一種民俗的生存,是飄零外域的人們在傳承、鑄造自己的群體凝聚力。

東幹族的陝西人很能行,到中亞後,不僅以辛勤的勞動擺脫了貧困,安居樂業,成爲當地極受尊重的民族。他們爲哈國帶來了精耕細作的糧食、蔬菜種植業,雖以務農爲主,也出了不少教授、企業家,還有代表選爲全國議員。更令人尊敬的是,在異質文化的包圍下,他們較好地保留了中國文化。他們老一代的人愛說陝西話,村裏不定期地組織中文演講比賽。我們從老者那裏聽到許多陝西老話俗語,象“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甯念本鄉一撚土,不愛他鄉萬兩銀”還有“衙門”、“大人”、“學堂”等等。他們稱銀行爲“錢莊子”,稱“簽名”爲“畫押”,把餅幹叫“花馍”,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把“米糧川”叫“米糧番”,陝西人正是將“川”字讀爲“番”音的。許多人把東幹族稱爲“陝西近代文明的活化石。”

下午,我與安胡塞、王志作了一個“長安對話絲路”的電視話題。開場由孩子們用老西安話演出兒歌。當稚嫩的鄉音念起“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我幾乎要流淚。爲了保持自己與故土文化血緣,一百多年來,他們實在太不容易了。安胡塞介紹了陝西村劄根異域、重建家園的情況,我們就此深入討論了這塊中華文化國外飛地的種種問題:東幹人如何生存自己的文字、語言、風俗和群體文化心理?這種文化你存的意義?如何處理交流與凝聚的關系?如何借助新絲路經濟圈將防守性文化生存轉化爲進取與開放性發展?

東幹人不滿足于只當陝西文化在異鄉的化石,他們正以“老舅家”經濟文化強大優勢爲背盾,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加強中亞各國與中國、與陝西的經貿文化交流。陝西村在外事情的人,都喜歡在中國公司事情,他們已經成爲中亞各國與中國貿易的先行者。

晚餐是隧道的秦地面片,酸辣甜鹹恰是老陝最愛。我不客氣咥了三碗,是出國後吃得最過瘾的一頓。

2014年8月5日于塔拉茲赴邊境途中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二十三】自古征战无胜负
下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二十】丝路在哈萨克很热乎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