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公元前西漢初期,民間造紙就出現了,在甘肅懸泉置出土的紙被稱爲世界目前發現最早的紙。近年來那裏又發掘出460件麻類造的古紙,成爲目前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通常我們說的蔡倫造紙是指公元200年左右,東漢蔡倫總結了民間經驗,用樹皮、麻頭、碎布、漁網造出了官方和社會認可、並組織了規模化生産的“蔡侯紙”。五六百年後,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中東。又過了兩百年,到公元1000年以後,才又通過絲路傳到歐洲。
古希臘和羅馬,出現了衆多的文假名人。這些文假名人寫下了許多巨作,留給後人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人們不禁會産生這樣的疑問:距今1000多年前寫成的文籍是怎樣生存並流傳至今的呢?這就不能不談到在歐洲與近東文化傳承中起過巨大作用的羊皮紙。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既沒有紙,也沒有印刷術,人們使用羽毛或者蘆管當筆沾墨水在羊皮紙上寫字,然後裝訂成冊。誰要想获得一本書,一般的辦法就是抄寫。當時的富人和權貴,都有專門抄書的奴隸。公元6-10世紀,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長期積聚起來的文籍,經過無數次戰亂、劫掠、焚毀、刮削以及蟲蛀、黴爛,損失無法估算。盡管如此,多數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羊皮紙文籍還是生存留傳下來了。這些古籍是如何留傳至今的呢?
一是通過修士們的抄錄和教會的收集。有人說,修士們抄下了公元6世紀以來可以見到的幾乎全部的羊皮古籍,使大批文籍得以生存至今。當然,其中不少古籍早在日耳曼人攻擊羅馬城之前就佚亡或流失到外邦。還有些書由于犯禁而沒有抄寫,不少書在抄成後又散失了。全部生存是困難的。
有學者認爲阿拉伯人對于生存古希臘羅馬羊皮紙文籍立了頭功。公元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擴張中,攻占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區域,接受了大量珍貴的希臘羅馬古籍。阿拉伯人甚至不惜動用軍隊劫書。公元9世紀,哈裏發馬蒙在巴格達建设了弘大的圖書館,並且將搜集得手的古書譯成阿拉伯文。這個圖書館的書到12世紀以後又流回歐洲並被譯成拉丁文。估計,阿拉伯人收集的希臘古書比歐洲修道院生存的還要多,而且他們有意識地生存了一些具有價值的醫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這些書後來都陸續譯成了拉丁文在歐洲流行。了解了這些情況,聯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我真是面有愧色。
還有人認爲希臘古文獻的最大生存者是拜占庭王國,即東羅馬帝國。中世紀大量羊皮紙文籍遭毀,而拜占庭王朝卻熱衷于生存書籍。所以有人把拜占庭稱爲古典文化的生存者。如果不是拜占庭,今天的人們將無法看到荷馬、柏拉圖、索福克勒斯甚至亞裏士多德的偉大作品。看來,拜占庭帝國強調自己是羅馬人的傳承者,而曆史上也將他們稱爲東羅馬帝國,文化們坐標上看,的確是有原理的。
上述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原理,雖不能作爲確切的定論,卻給我們提供了探索這個問題的多種路徑。
2014年8月31日于卡蘭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