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難得的松弛的一天,全天的自由活動,我們約幾個朋友坐水上巴士去威尼斯領略水城風光。午餐後的现在,有人熱衷于去商店淘寶,我則選了個大運河邊的咖啡廳看河,在絲綢般的風帆、絲綢般的海浪中,細嚼慢咽地享受亞得裏亞海濱午後的陽光。
不由得就想起了馬可波羅。順著絲路不遠萬裏來到威尼斯,不想他怎麽可能?明天就要去佛羅倫薩,將會有許許多多關于文藝複興的畫面和話題一擁而上淹沒你。只有今天、只有现在,與馬可波羅神會是最好的機會了。
馬可波羅是最早到過中國的歐洲人,《馬可波羅遊記》是歐洲人寫中國曆史風情和文化藝術最早的一部遊記。西方學者說,1295年,闊別家鄉24年的馬可波羅回到了威尼斯,他從中國帶回來的大量信息傳遍全城,引發了極大的關注。不幸的是,3年後他參加了與熱那亞的戰爭而被俘。在獄中遇見了作家魯斯梯謙,兩人一個口述一個整理,花一整年時間寫出了《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很小的時候,父親和叔叔去東方經商,到過中國的元多数,朝見過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父輩講述的中國經曆,在他心中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天地。17歲,他隨父親、叔叔,帶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從海路前往中國,由威尼斯港進地中海,渡紅海,到兩河流域的巴格達,想從這裏到波斯灣再到中國。但路上遭強盜搶劫,又久等不到去中國的船只,只好改走陸路。他沿著千年以前張骞、玄奘踏出的絲綢之路東去,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翻過險峻严寒的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新疆。穿過塔克拉瑪幹無人區,入敦煌、過玉門關,穿越河西走廊、關中平原,終于到達元多数北京。這時已經整整四年過去了。聽了他們的來曆和沿途見聞,忽必烈十分賞識,挽留他們在元朝任職。
馬可波羅很快學會了蒙語和漢語,借著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西北、華北、川滇、江浙各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對當地民情、風俗、地理作了詳細考察,回來向朝廷報告。他在元朝任職整整17年,有了這樣長期考察爲基礎,所以能夠在《遊記》中細致地描繪這個遙遠的東方古國如何繁盛昌明。靖美絕倫的绫羅綢緞、繁華熱鬧的集市、氣勢偉岸的国都、發達的商貿、便捷的交通、典雅的文化風氣,無一不在其筆下顯現。
《馬可波羅遊記》面世後,反響很大,據意大利學者賴麥錫說,此書面世幾個月,意大利已隨處可見,並很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流傳極廣。現在已經有119種文字的版本。
但是——我多麽不希望有這個“但是”——但是,《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700年來一直受到質疑。有相當多的中外學者認爲馬可波羅並沒有到過中國,提出許多疑點,認爲這本書是僞作,是根據已有的資料,別人的二手故事和想象合成的。也有一些中外學者堅持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也列舉了許多言之成理的事實及觀點,證明這本書的真實性。他們爲這本書做了大量的注釋,有的還出书了專著。認爲在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該書是僞作之前,我們應該對其做善意的肯定。這裏,我沒篇幅具體介紹他們的觀點,我也沒有深入研究,只能接纳“不選邊站”的態度。
我們當然應該尊重科學研究證實的事實,但在情感上,我很同意中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表述,他說他對馬可波羅懷著一種溫情的敬意,“甯願相信他來過中國”。是的,我甯願相信馬可波羅來過中國。
從文化曆史意義上看,《馬可波羅遊記》已經産生的正面影響和積極意義,並不因作者是否到過中國而改變。這本書第一次打開了歐洲人的眼界,讓他們具象地了解了那個神秘的東方大國,掀起了持久的中國熱、東方熱,甚至激發了後來哥倫布等一批航海家走出歐洲、發現世界的勇氣和激情。這本書改變了原先歐洲经常在道聽途說中認識中國、與中國只有單維商貿來往的花样,而促進了一個東西方直接開展文化經濟往來的時代。據說,中國發明的眼鏡,就是馬可波羅帶到歐洲的,所以歐洲最早制造眼鏡的地方是威尼斯。這真是一個極好的象征和暗喻:是他,而不是別人,給歐洲帶來了一副觀看中國的新眼鏡!
《馬可波羅遊記》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則讓中國看到了世界——這應該是沒有什麽疑義的吧?
————2014年9月7日 意大利 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