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新疆開始,我們一路走過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格魯吉亞20多個都市和景點,今天進入了土耳其的奧爾杜城。在一萬多公裏路上納斯爾丁?阿凡提,那個頭戴小花帽,倒騎小毛驢,走到哪裏把笑聲帶到哪裏的诙谐的小老頭兒,似乎一直如影隨形跟著我們。我預感在往後的路程中,他還要陪我們在土耳其旅行。
這些國家和地區人人都知道阿凡提,都會講到他,並且說幾個他的故事。講到他時都會笑聲不斷,都確定無疑地說,阿凡提是我們這兒的人,你看,我們這裏不光有他的故事,而且有他的遺迹。
由于語言纷歧樣,阿凡提在各地的名字也纷歧樣,在中國他叫阿凡提,在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他叫納斯爾丁?阿凡提,在高加索、伊朗一帶他叫“毛拉”“納斯爾丁”,而到了土耳其,他又叫“納斯爾丁?霍加”。“霍加”“阿凡提”都源于徒幽蒢,是導師、先生、有學問的人。“毛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主人”“保護者”的意思。怪不得阿凡提被譽爲“世界民間藝術形象的頂尖級人物”。
我很作難了,設在哪一段絲路上寫這個不能不寫的人物呢?頗費躊躇。在這裏寫,那裏會有意見,反過來也一樣。所以一直到上路一個多月一直沒提到他,但阿凡提是絲路上繞不過去的人物啊。現在再不能不寫這個題目了,穿過土耳其到了歐洲就難下筆了。
今天一到土耳其,當地人就力薦我們要去西南偏向的阿克謝希爾城,因爲那是阿凡提的出生地,他的陵墓現在還在那裏。你們若去瞻仰,可以看見他墓碑上寫著:“納斯爾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1208年,死于1284年。伊斯蘭學者,教師,清真寺領拜人。一個善于雄辯、善于講故事、善于講笑話的人。”早在十六世紀末的清代初期,土耳其著名作家拉米依就把阿凡提的笑話整理成《趣聞》一書出书。歐洲的學者們比較認可這個說法。
但是中國人,尤其是新疆維吾爾人堅持認爲這位永遠快樂的民族達人出生在吐魯番葡萄溝的達甫蓋村。那裏也有,石碑上介紹他活了99歲。中國先後用漢、維、蒙、哈、藏五種文字出书了上千種版本的《阿凡提故事》。而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和阿塞拜疆的巴庫、大不裏士,也發現了阿凡提寫的遊記。可以說,阿凡提是在當年奧斯曼帝國所有的領地,從中亞到西亞,從北非大西北到印度、孟加拉,以至高加索,還有中國西部地區流傳的知名人物。數以千計的阿凡提故事在以突厥文、中文、維吾爾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傳播。每一地區、每一語種的傳播,都加進了當地黎民的加工創造,當地人也將自己民族的智言和诙谐歸到了這個小老頭名下。阿凡提以強大的品牌效應,吸聚了人類的智慧,成爲伊斯蘭的世界民間文學的大成。
凭据中國維吾爾族的傳說,阿凡提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讀完小學後就學習古蘭經,17歲就可以翻譯阿拉伯文書籍。他以诙谐諷刺的智慧武器,反抗吐魯番、巴依、富農,也包罗以宗教爲外衣的騙子,爲老黎民伸張正義。他化愁眉苦臉爲笑逐顔開,是民間智慧和歡樂的化身。
我感应阿凡提不竭的生命力,除了來自他自身,也讲明了老黎民在改善自己生存狀況的奮爭中的一種心理需求。那是弱者制勝的需求,以民力制勝官力,以軟力制勝硬力,以反諷制勝說教的社會心理需求。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個阿凡提在作祟啊,不是嗎?
阿凡提在土耳其的墓地,是根據他最後一個笑話設計的。墳墓不沾地、懸空,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沒有圍牆,可以隨便收支,卻在大門上鎖了一把鎖。來這裏的人都免不了發笑。笑過之後又會想:正義的思想和智慧如此淩空遨遊、自由去來,你想鎖住它,不是太可笑了嗎?
2014年8月24日 土耳其 奥尔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