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肖雲儒絲路行記
當前位置: 首頁 >> 肖雲儒絲路行記 >> 正文
【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四十一】:在土耳其看"窑洞"和"隧道战"
2014-09-04  點擊:[]

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亞是聞名于世的熱氣球之都。早晨四點半鍾,熱氣球公司就派車來酒店接我們去升空點荟萃。因要簽生死狀,年邁的我只好自動取消資格,只是在地面作了同步的參觀。67歲的經濟學家張寶通先生一路過關斬將,愈戰愈勇,和年輕人一道登上了熱氣球。天氣很好,拂曉時分,雲錦漫舞東天,朵朵色彩斑斓的氣球載滿旅客騰空而起,象一捧捧獻給朝陽的花。乘熱氣球俯瞰卡帕多西亞的景色,每年只有夏季旅遊旺季才舉辦,讓我們趕上了,運氣!

氣球在空中飄蕩,從那些洪荒時代形成的熔岩、石柱、石洞前緩緩而過,似乎外太空的星球,在天光方影中閑庭信步。神奇而又神秘的岩壁從眼皮底下移過,陽光在奇詭的山岩上變幻著色彩,真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這個地區以前是活火山,噴發之後的岩漿和岩灰冷卻後凝結爲厚厚一層凝灰岩。在億萬年風霜雨雪的剝蝕下,形成了千姿萬態的岩洞、石柱和溝壑,有壁立千仞的懸岩,蜿蜒數十裏的褶皺,還有的像蘑菇、樹樁、尖塔,構成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館。洞窟、碉堡、岩石,土黃、岩灰、淺褐,色彩像旋律一樣展開,如同一幅幅造化以巧夺天工在大地上創作的藝術作品,恣意地宣泄著自己的藝術情懷。

氣球飄到居裏美人的乡村,導遊提醒各人,卡帕多西亞最精彩的展廳格萊美露天博物館到了,希望各人在尋找中發現驚喜。格萊美意爲“不見不散”。古代的居裏美人將一座百多米高的山谷岩洞整個修建成了窯洞群,像或整齊或錯落地排列著,讓我想起陝西延安大學的窯洞群賓館和陝北山峁間的窯洞風情。這裏中世紀曾是基督教徒集中的駐地,後來轉移到另外兩個紅褐色的園石柱廳。從那裏還能看到上面的更多的窟窿群。柱頂覆蓋著蘋果形的園蓋,稱爲蘋果教堂。另一座鑿空整座山的洞窟群,像一座園柱形的樓房鶴立雞群,與絲路中國段上的世界文化遺産天水的麥積山,有若孿生兄弟。有人說,想不到坐上熱氣球,一會兒就回國了!

卡帕多西亞不光有陝北窯洞,還有華北大平原的“隧道戰”可看呢。這裏有30多座利用凝灰岩開鑿的“隧道城”。我們參觀的一個深50米,有七、八層。順台階貓腰走進去,曲折迷離不辨偏向,裏面有臥室、廚房、餐廳、酒窖,竟然還有馬廄。另幾層還設有教堂、教會學校、避難所和軍械庫。最底層則是儲水庫。各層之間的通道口,備有磨盤大的石塊,有入侵者闖入,可以隨時堵斷通道,“甕中捉鼈”。據說這是3000年前開始修建,後來由基督教徒完成,長期使用。在拜占庭帝國初期和阿拉伯人對基督教徒迫害時,這裏曾有上萬名基督教徒避難,現在這個地區山體上已經發現了150多座教堂和修道院。

我很自然地産生了一點疑問,土耳其也好,這個地區也好,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爲什麽修了這麽多基督教堂和宗教建築呢?我感覺,象中國的山南海北地區一樣,這裏肯定也是一個民族和宗教交彙的漩渦地區。確實如此。卡帕西亞自古以來是各大帝國、各大民族和各大宗教逐鹿之地。最早是亞述人(信仰混亂受擠壓)、波斯人占領,後來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到這裏確立了希臘人的統治,再後來成爲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他們當時信仰多神教,對南部巴勒斯坦興起的基督教殘酷鎮壓,聖保羅便帶著耶稣基督信徒離開耶路撒冷,北上來這裏建设基督教區,大量的教堂就是那時修建的。

當時基督教主要是廣大平民信仰,君士坦丁大帝意識到基督教背後平民的力量,改信基督,宣布其爲國教以獲取民心。這裏便成爲傳播基督教的中心。四五百年後,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又來到這裏,建设了奧斯曼帝國,當地居民紛紛改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其建築逐漸淡出,荒廢。直到1907年,法國神父紀堯姆才發現了這處淹沒在曆史後院的基督教聖地,它證明了基督教在這裏曾經有過的興盛。大量文物成爲熱門研究的對象,卡帕多西亞基督教露天博物館也成爲了一門顯學。

而我面對格萊美遺址,內心卻充滿了孤獨感。是那種渺小的個體生命在山川、曆史、生命的大運動中的孤獨。一時興起,在手機上發了幾句感伤,連同一組現場照片發給朋友圈諸君:“這裏是宗教鬥爭的漩渦地區。鐵血改寫曆史,文化積澱曆史。翻過淒風苦雨的曆史,就是凝重醇濃的美學。”唉,真的是滾滾光陰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且看秋月春風啊。

2014年8月26日 土耳其共和国 卡帕多西亚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四十三】突厥人为什么以狼为图腾?
下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四十】无处不在的阿凡提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